北京南安商会常务副会长李志民:别样的艺术情结
【本文刊登于2011年11月《南安商讯》第38期】
初冬的北京街头,寒风瑟瑟,树叶飘零。仅有那青得发翠的松柏和红得热情的枫叶依然与人为伴,形成别样于江南的风景,给人带来些许的暖意。在这样的季节里,我带着采访任务,叩开了李志民的办公室。
当我走进李志民的办公室时,不由得眼前一亮,我仿佛突然穿越到了一个艺术博物馆。满屋的字画,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别具特色的古玩杂项,透着古典的韵味。
在享受艺术氛围所带来愉悦的同时,不由得心里发出惊诧的赞叹!单从所悬挂字画作者的名头和作品的质量上看,主人在艺术领域已有了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决非是一个附庸风雅、胸无点墨的有钱人,而是一个有着良好文化品格并独具慧眼的收藏家。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会想,拥有企业的成功商人,又跟艺术打交道多年,李志民会不会是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先生。但眼前的李志民和突然出现在眼前的艺术品一样令我惊讶,74年出生的他,看上去不到30岁,虽在商界风云中征战数年,脸上却没有岁月的沧桑,也许是受艺术品的熏陶,也许是天生的英俊,李志民带着几分商人少有的书生气。
环视李志民的办公室,屋子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和珍爱藏品的艺术家一样,他对艺术品细心的呵护备至。墙上一块原木雕刻——由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题写的“自在堂”匾额,格外引人注目。在欣赏范曾先生瘦硬挺拔笔法的同时陷入了沉思……
自在堂,自在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境界,既可指身体的不受羁绊束缚,又可指心灵的自由放逸。哲学上指不因他物的在场或不在场而自为的存在。佛教则以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为自在。不敢想象,还未迈入不惑之年的李志民先生,竟有如此心境?他又是如何与艺术结缘走上收藏之路的呢?
南安商讯:看到您墙上所挂的字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据我所知,这些作品在当前的艺术市场上都颇有盛誉,您绝不可能仅仅是为了装饰吧?
李志民:“当然不是,这些只是我收藏的一部分。”李志民自豪地说。
南安商讯: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对艺术产生兴趣并着手艺术品收藏的?
李志民:也许是一种先天的机缘,我从小就对图画和色彩非常感兴趣。但那时候很朦胧,说不上来是什么原因,长大之后才逐渐清晰对书画艺术的感觉,很遗憾小时候没有那种环境与艺术结缘。
由于从小受家乡南安大环境的影响,1996年,我来到北京,凭借着一股闯劲和家父的支持,独自承办了“中核苏阀北京分公司”。经过几年的打拼,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也积累了一些鉴赏书画的知识。因此,2000年,我开始关注艺术品,并有所收藏。身处祖国的文化中心,受到了一些艺术的熏陶,但最重要的是我圆了我内心的那个艺术梦。
南安商讯:您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收藏艺术品是为了赢利,还是另有远谋?
李志民:说是成功的商人,我不敢自居。而对于收藏是为了赢利还是另有远谋,如你刚才看到的“自在堂”匾额,我首先是为了自在,自由自在地在艺术海洋中遨游。至于是否另有远谋,只是一个感觉,我想一个盛世的到来,必定会促进文化的繁荣。至于赢利,当然了,我只能以收藏养收藏。
南安商讯:除了收藏书画作品,您还有收藏了其他门类的艺术品?是什么原因吸引了您?
李志民:我除了对书画艺术感兴趣之外,近年来也涉及一些古典家具和其他门类的收藏,家具以海南黄花梨为主。而比较特别的是,目前我对日本江户时代的铁壶、银壶以及茶道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日本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时间由1603年创立到1867年的大政奉还。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说到日本的茶道文化,应该是传承于我国的唐代,其壶具茶具大多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符号。而其铁壶、银壶的工艺,到了日本的江户时代达到了顶峰,是极具工艺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多得的藏品。
我想,作为一个收藏者来说,收藏的物品只要具备文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就好,艺术无国界,就像大海一样,不辞所有的溪流,包容而具宽博。
南安商讯:未来,您对自己的文化艺术公司有什么长远规划?
李志民: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步强盛,文化的繁荣不仅会给我们提供很多的机遇,同时也会面临很多的挑战。我觉得作为一个文化艺术公司的发展,产业化的长远发展规划,勿庸置疑是必须的。我深信,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民族文化自信,就一定会有一个长足而极具意义的发展。
采访到此,我又一次陷入沉思……采访前,我以为李志民只是一个商人,经了解后,我认为他的身份可以加上一个收藏家,采访后,我感觉到,他也是文化的守护者之一。究其原因,我想,除了李志民自身的文化情结和民族情感外,还要具备睿智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以及知识的积累。俗话说得好:“厚积而薄发”。
这一次的采访,与其说是采访,倒不如说是,听了一堂意外的课,令人振奋,但心情却又很平静,惬意愉悦,涵义却又回味悠长。
告别李志民,在北京街头,华灯柔美。虽然有些寒冷,却不由得信步向前,真切感受了一位文化守护者的心境,我想,明天将更加精彩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