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安商会副会长王福进:为解读南安商人提供一个新视角
本文刊登于2011年11月《南安商讯》第38期】
【人物档案】王福进,1974年生,1993年赴京创业,北京南安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第三届监事会副监事长,是北京南安商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积极参与者和见证者。
【人物印象】热情、睿智、精干、幽默
创业大事记
1993年,来到北京,经销消防产品。
1995年,成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使用在中南海内消防栓、水带等消防器材的供应商。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预见到北京城市建设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市场,开始进军市政照明、夜景照明市场。
2008年,奥运盛事,京城万人空巷,一片辉煌,而从故宫南中轴线的永定门城楼一直到北中轴的奥林匹克公园,都有泉盛照明的产品。
2009年,看好资本市场,与朋友合资成立中红石投资公司,介入股权投资、创新投资、商业地产开发等领域。
仅从创业历程而言,与很多成功的南安商人一样,都是经历了家庭的拮据——年少外出打拼——历尽千辛万苦——最终获得回报的路线。而与很多人回顾创业历程的人不同,当他人在从自身所经历的种种事物开始时,王福进却给了我们另外一个视角。他将自己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更多归功于所处的环境,自己所生存的空间,自己遇到的人。诚然吃苦的人很多,但成功的是少数,仅从个人吃苦耐劳而言,很难由此来解释奔赴五湖四海的南安人所创造的众多成功案例,王福进的视角,或许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南安商人。
从老乡圈到商会 北京与南安近在咫尺
与王福进接触总能让人感觉到非常亲切。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入座,便娴熟地冲泡起功夫茶,当茶香飘起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言语引导,就开始打开了话匣。他说,作为一名南安人,是很自豪也是很幸运的事情。初到北京创业,说得好听是创业,其实当时只是毛头小伙到北京来寻求发展,除了满腔的激情与对成功的渴望,其余一无所有。但作为南安人,我们到北京是有不少的优势。1993年,北京的不少专业市场正在形成,围绕这些市场已经聚集了不少南安老乡,形成了南安老乡圈,只要会说闽南语很快便能融入圈子,乡音、乡情,让离乡千里的人们感觉离家并不遥远。圈子内老乡相互往来,工作之余串串门,天南海北地交流,潜移默化间,市场信息得到交互,经验得到丰富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竞相发展的氛围。年少的王福进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凭借着勤快与聪慧,很快便在京城站稳了脚跟,业务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1年,北京南安商会成立,王福进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随着商会的成立,在京各行业的老乡圈被组织了起来,英都仑苍的卫浴阀门、洪梅洪濑的海鲜干货、官水石的石材建材等行业的人们汇集到一起,从此各种往来更为密切,人们的圈子更加放大,资源相互整合,商机也多了起来。王福进说,商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商会内部会员与会员之间、商会与兄弟社团之间、商会与各界人士企业之间有很多优势资源可以整合。经营好商会这个平台,让会员可以通过商会平台提升自身实力,对每一个人而言都大有裨益。
展望未来 对商会充满信心与期待
从北京南安商会成立到如今第三届理事会成立,经常参与商会工作的王福进见证了商会走过的第一个十年。他说,现代商会在国内尚未有统一的模式,很多工作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万事开头难,十年来,北京南安商会经历过高潮也遭遇过挫折,但总的来说,北京南安商会头十年,步伐迈得坚定切有力。商会依然有很多工作需要持续开展,简而言之,商会的长远发展,必须树立在对会员持续不断服务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现商会的使命与价值;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肩负起商会自身的社会的责任;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使商会持续永久地发展下去。南安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有能力的人才很多,本届商会常务办公会、监事会、秘书处的成员都是属于务实型的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本届商会将有所作为,北京南安商会的下一个十年会更加美好。
王福进与第三届北京南安商会会长黄文佳相识已有18个年头。关于会长,他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会长作风正派,做事雷厉风行,很爱惜人才,目光高远、点子多、方法好、责任心强。这次商会就业创业基金、行业委员会就是出自会长自己的构思,并有了完善的实施方案。本届商会常务会长会议成员,团结协力,每一次会议都能集思广议、谨慎决策,处理商会事比处理自家的事还用心。对于商会的未来,作为副监事长王福进言语中充满着信心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