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福建南安商会常务副会长王志刚:昆明钢铁销售大王
本文刊登于2012年9月《南安商讯》第48期
昆明市福建南安商会常务副会长
王志刚,人如其名,他的经历,就是典型的“爱拼才会赢”的闽南商人的奋斗史。他在昆明经历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的经济发展中期,再到 21世纪的繁荣市场经济。“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就是这样跌宕起伏的经历,也在他人生的淘金路上刻下精彩一笔——钢铁销售大王。
怀揣千元闯昆明
初闯昆明始于1987年,19岁的王志刚从福建来到昆明,口袋里仅有1000元。出发前,王志刚和几个高中同学聚了聚,他们当时都有一个观点:听说大学生毕业后不分配是要自己找工作的,他们都觉得如果那样的话,即使读大学出路也不大,还不如去做生意。于是王志刚跟同学们约定,大家都出去闯一闯。
“那时,我有个老乡,他早几年就到昆明做生意,他告诉我,昆明好做生意,我们就来了。随王志刚到昆明的高中同学大约有10多个,他们都是平常要好的同学,出发前也给自己立下了誓言,“我们一定要在那个地方混出个模样来!”
时光荏苒,转眼过了25年,王志刚和他的同学们,在昆明已然是一个经商团队,都发展得有模有样,10多个同学现在都是大大小小的企业老板了。
跑出的第一桶金
王志刚的第一单生意是怎么做成的呢?还是将往事的叙述拉回到他刚到昆明创业的1987年,那年王志刚19岁。
他刚出门时是所做阀门销售,带着样品跑遍了很多工厂,一开始,别人都不理睬,他咬咬牙,“再去!”他始终觉得,做销售这行,需要的是耐心。如此反复跑了10多趟,感动了别人,也混了个脸熟,生意最终也做成了。
第一单生意做成,并不是那么顺利的事情。但是,王志刚做阀门生意赚了上千元,他感到很开心,将钱寄了部分给父母,剩下的买了辆自行车以及一些销售原材料,对于销售,他开始有了信心,做起来也更加有干劲。后来,他与各个工厂的供应科建立联系,跑长线销售。昆明的几十个阀门厂他都骑着自行车去过了。
“做生意,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但你得有耐心,才能做出成绩,广结人缘,聚合人气,才能做大做强。”王志刚说。
困顿时风光时 需克时艰
起起伏伏,结果是美好的,可过程是曲折的,在销售钢材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低谷时期。面对低谷时,王志刚也曾犹豫过,但随后还是下定决心——继续做下去。
王志刚跟笔者谈话间隙,不时地接到业务电话,“请问现在钢材价格多少?”“3600元一吨,涨了点,大约涨了200元。”业务娴熟的王志刚,谈起钢材和钢材销售,两眼都带着感情。“一吨钢材,有的钢材销售商赚100元钱就觉得满足了,可有的商人觉得只要能赚50元就够了,赶紧卖掉。甚至有些还不惜成本,为了拉拢客户,建立关系连稍微亏损的业务都做,这算是一种生意经,王志刚将自己的经验娓娓道来。
做钢材生意多年来,也发生过让王志刚最为刻骨铭心的一件事情,那是1992年,跟广东商人做了三、四单生意,都做得很好,但随后对方下了一笔大订单,待货发出去人却跑掉了,这让王志刚亏损严重,几乎落泪。
当然,也有让王志刚得意和风光的事情,有一年,每吨钢材涨了2000元,从3000多涨到5000多,刚好当时王志刚一些钢材库存,一下子他的财产便差不多翻了一番。也正是这次机遇,让王志刚从此在钢铁销售行业里面被冠以“钢铁大王”的美称。
从业钢铁,王志刚的至理名言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好和坏,好比一把双刃剑,需要辩证地看待。
东南亚生意可顺势而为
随着云南建筑公司将生意做到国外,王志刚的建材生意也紧随行业的潮流。由于昆明地理位置的优势,光是钢材生意,缅甸与越南的总销售额每年大约有几千吨,面对便捷的物流,跟缅甸和越南做钢材生意便顺势而为。
虽然时下钢材市场低迷,价格跌至低谷,但王志刚有信心面对市场经济的萧条,“总会有这样的时期的 ,需要有个过渡。”王志刚不怕钢材销售不出去。
对于房地产受到打压,王志刚就做了个细致分析,“限购令打压房地产,相对来讲,有的房产商的资金便开始转移到商铺和写字楼。我们的钢材自然还是会有商家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