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南安商会常务副会长陈福清:武汉拼出一座国际石材城
本文刊登于2012年11月《南安商讯》第50期
武汉南安商会常务副会长
占地360亩,地处城市繁华地段的武汉市吴家山二十一支沟的“金诚国际石材城”,商户入驻率为百分之百,这座武汉乃至华中地区目前最大的石材交易市场,已形成了完善的产、供、销以及物流等配套系统,逐步建立起以石材产业为主导的完整的产业链,现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规模的石材集散中心。
这个在石材业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石材交易市场,其幕后舵主是一位70后的南安商人陈福清,他旗下的均利石材集团拥有两个生产加工基地和九个全资子公司。
然而,如今事业有成的陈福清,在创业之初,曾经历了债务、工厂关闭等等一系列磨难后,他坚忍不拔、爱拼敢赢地一步步走向今天的成功,他的创业史,是南商在武汉的一个缩影。
创业失败 武汉再来
1975年,陈福清出生于福建南安市石井镇。父母都是农民,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家排行最小。不富裕的家庭,从一开始就给了陈福清必须成功的压力。未满20岁的他,做过泥瓦匠、石材工,和许多成功前的南安企业家一样,他在汗水和奋斗中摸索前行。
3年的石材工经验让他对这一行业有了深度的了解,1995年,怀着一颗向往成功的心,20岁的陈福清毅然选择了创业,在家乡开办了一个石材厂。
当年上半年,石材厂运行良好,有盈余。初尝创业甜头的陈福清心中乐开了花,为了早点成功让父母不那么辛苦,陈福清扩大了工厂规模。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他预想的那样发展,规模的扩大,导致了资金压力越大,工厂运转遇到了瓶颈。1995年年底,工厂因负债而被迫关闭,十几万的债务,一下子全压在了这位刚满20岁的年轻小伙子身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行,我一定不能放弃。”年轻的陈福清坚定地告诉自己。
“武汉市场比较大,你可以去武汉试试,偌大的武汉,庞大的消费人群也许会有你的一片天空。”一位好朋友跟陈福清建议,希望他到武汉东山再起。
陈福清经过再三思考,采纳了朋友的建议,决定走出去闯一闯,只有闯出去,才会有希望。
二次创业 扎根武汉
第二年,带着工厂倒闭的疲惫和一身坚决拼出去的气魄,陈福清来到了武汉,一个人。看着霓虹灯闪耀的大武汉,摸着除去车费还剩5块钱的口袋,望着背包里的石材样品,落寞、凄凉席卷了21岁的陈福清,他说:“那时是心里压力最大的时候,退回去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有往前走,不管多难,唯有拼出去才有希望。”
整理好心情后,陈福清带着石材样品开始到处拉客户,人生地不熟,没有背景也没有人脉更没有资金,只有一颗不服输的心。他说:“前一次不顺的创业经历教会了我不应该眼高手低,要从小慢慢做大,只有务实才能进步。”
再创业,陈福清更加努力的工作,武汉需要石材的客户他几乎都跑遍了。在他不屈不饶的努力下,石材销售渐渐有了起色,业务一单一单地接下来,他二次创业的信心也开始树立起来。
1997年底,他租了一个门面,拉开了陈福清武汉石材销售事业的大幕,他带领着十几人,前店后场地开始了产销结合的销售模式,客户需要什么,马上就加工什么。很快,陈福清在武汉的事业趋于稳定,并不断地发展。
老家的债务并没有因为离乡在外和忙碌而落下,每赚到一笔钱,陈福清就第一时间,主动送到债主家里,如果实在无法还上的,陈福清都会对债主进行解释并约定还款日期。陈福清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是一种做人的信誉问题。”
创业以来,陈福清一直把“以质为本,诚兼天下”当做经营理念,好的信誉为他的事业带来了辉煌,2007年,他的武汉均利石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8年,在他的领导下,一座占地360亩,投资四千八百多万元,地处城市繁华地段的武汉市吴家山二十一支沟,商户入驻率为100%的大型的“金诚国际石材城”诞生了。
在几年的建设中,“金诚国际石材城”已形成了完善的产、供、销以及物流等配套系统,逐步建立起以石材产业为主导的完整的产业链,现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规模的石材集散中心。
如今,均利公司已发展成为均利集团,在国内拥有两个生产加工基地和九个全资子公司。产品畅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集团先后荣获“守合同、重信用单位”、“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峰会推荐品牌”、“房地产行业重点推荐品牌”、“GSEF世界石材经济论坛十大官方合作伙伴”、“抗震救灾、奉献爱心单位”等荣誉称号。
天伦之乐 平淡是真
采访期间,一个三岁小男孩在陈福清的怀里窜来窜去,面带羞涩却机灵的眼光让我对小男孩充满了好感,他便是陈福清的儿子,今天陪爸爸来接受《南安商讯》的专访。
陈福清说,难得周末有空,刚带孩子去了游乐园才回来。这样和儿子待在一起,做一个平常的父亲是最幸福不过的了。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11岁的女儿,正上小学。
平常,陈福清与妻子都忙,也没有很多的精力教育孩子,但起码夫妻俩常常告诉孩子,做人要诚实和诚信。他说:“我们做事做人会遇到困难,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我们一定要跟对方解释清楚,别人会理解的,做人一定要诚信,没有诚信就没有一切。”
比起年轻时的满腔激情,陈福清更享受现在平淡的幸福。工作之余,他常常与朋友出去喝茶,他说:“如果不是那一次的失败,也许我不会像现在这样珍惜每一次机会。”
经得起多大的风浪,就受得起多大的成功与赞誉。在经历过挫折和艰辛的奋斗摸索后,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陈福清,慢慢退去了年轻时候的浮躁,心态更加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