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南安”系列报道2——郑成功:驱荷复台的民族英雄
“国姓爷”、“延平王”、“威远侯”......他封号无数,却以孤臣孽子自喻,一生坎坷戎武;他驱逐荷夷,收复台湾,被人们称为瀛海骁帅、闽台战神,至今骁勇善战的事迹仍为人所津津乐道,他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
沿着延平王祠蜿蜒而上,一座三进宫殿式建筑呈现在眼前,依山傍海,气势磅礴,这便是南安郑成功纪念馆。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郑成功的半身塑像,馆内详细展示了民族英雄郑成功光辉灿烂的人生旅途及他所创造的宏伟业绩。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父亲郑芝龙降清、母亲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据纪念馆内的讲解员介绍,那时候,石井的马江沿岸诸镇驻扎着数量众多的水师将士,因此演练的场所主要是在马江,郑成功在十多年的抗清斗争中,也经常回到家乡石井,检阅视察或指挥操练马江上的郑军水师。在石井的马江西岸上,至今还矗立着一块“海上视师石”,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前来瞻仰,领略民族英雄郑成功调兵遣将的气势。
在郑成功纪念馆左侧的的碑林内,碑廊的两厢墙壁上嵌有我国各界名人志士及来自美国、日本、菲律宾、德国、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的国际友人为郑成功题词的大石碑。
台湾人感念郑成功驱逐荷夷、建立汉人政权、屯垦台湾、发展贸易、大兴文教,奠定台湾物质与精神双向发展基础,对台湾影响深远,因而尊奉他为“开台圣王”的神明称号,建寺立庙,广泛祭祀,开台圣王庙更是众多海内外的郑成功信徒所向往之地和膜拜场所。“特别是在每一届的“郑成功文化节”期间,来访者不计其数,络绎不绝,香火不断。”讲解员介绍道。光绪元年,清廷将郑成功设庙奉祀,编入祀典,在台湾与郑成功相关的祭祀活动自此受到官方认可;日本平户亦建有“郑成功庙”,每年郑成功诞辰的七月十四日,平户都会举行盛大的“郑成功祭”,祭拜这位旷世英雄。
在此感谢南安市郑成功纪念馆对我们本次专题活动的大力支持。南安市郑成功纪念馆位于石井镇鳌峰山上,占地面积三千平方米,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福建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